您当前位置 : 首页  心理健康  心理常识

大学新生与心理健康

2011-09-05   来源:安徽三联学院   点击:8290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方法,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们亦将面临巨大的心理考验。为了让新生更好地解决新问题、适应新环境、享受新生活,我们特在开学之际就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咨询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廉康健和第四军医大学心理教研室的施旺红教授。
 
  用硫酸伤黑熊,用微波炉烤小狗,跳楼自杀甚至杀人……近年,有关大学生心理问
题的事件频频发生。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所以,新入学的大学生是否能顺利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是否能给整个大学生活开个好头,调整好入学后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两位心理专家都谈到了在此期间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三大心理问题。
  易出现三大问题
  1.环境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
  廉老师说,学生们来自天南地北,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气候、饮食习惯,甚至语言都不相同,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家庭环境过渡到相对自立的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会使他们遇到很多困难或感到不适应,有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低落。为此,不少学生会产生孤独感。
  2.学习方式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困惑。
  与中学时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无所适从,所以经常会感到迷惘和困惑。
  3.人际关系不适应,心理上容易产生焦虑。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简单,基本上以家庭关系为主。到了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群体,有的孩子就会感觉在新环境中知音难觅。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新同学接触时,他们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从而阻碍了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其次是中心地位的失落。一般能挤过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孩子,在高中阶段都是优秀者。进入大学后,全国各地成绩优异者汇集一堂,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较为普通,这一失落感很可能会让一些同学产生自卑感。
  专家的六条建议
  为了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新生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对自己要有一个再认识。不因生活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失望感;不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产生孤独感;不因在中学时的优势消失而产生失落感;不因对学校管理制度不满而产生压抑感。针对大学生突出存在的心理问题,两位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健康意识,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2.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
  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减压。各种娱乐活动、锻炼、交友、倾诉等都是减压放松的有效方式,还有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识,都有助于自我调节。
  施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理想,但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所以某些想法就叫想法,有些想法就叫理想,还有一些想法就是空想,或者叫妄想。我们要面对现实,回到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看到各种可能性,不要被情绪困扰而丧失了理智。每个人都有烦恼,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烦恼,烦恼是不可能消失的,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幸福总是与烦恼紧紧相随。有了它,我们才有动力,撇开它,我们就会幸福。顺其自然的森田疗法告诉我们:与烦恼对抗或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只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发现心理疾病应及时求医。
  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的。一旦意识到自己有了心理疾病,自我调节无效,就应积极地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如果忌讳求医,耽误了病情,会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中,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走向极端。
  4.学校对新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目前,许多大学都比较关注新生的心理问题,学校会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帮新生排除孤独感,所以新生们应积极参与。而且,有些学校还设有心理卫生机构,新生们可多去参加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帮助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5.父母多对孩子进行心理指导。
  父母可以及时和孩子沟通,用自己比较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帮孩子克服走上社会之初遇到的问题,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关。但父母最好不要采用陪读这种方式。如果父母陪读,则浪费了孩子融入社会的宝贵机会,并束缚了孩子社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孩子适应社会的时间推迟。
  6.接受现实,多交新朋友,适应新的管理方法和学习方式。
                                                                            本报记者霍炬 实习记者何超